“阅读经典”2016年首义校区秋季第八次活动纪要(本学期最后一次)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6-12-20浏览次数:1

2016年12月15日下午14:30,“阅读经典”秋季第八次读书会在首义校区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韩桂君老师指导,16级法援成员参与,讨论的书目为《论语•宪问》、《论语•卫灵公》、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论语•阳货》《论语•季路》、《论自由》及《密尔传》。

首先,由一组刘康同学主持,同学们照常进行了10分钟的English free talk。相隔将近两个星期,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次的交流机会,积极以英语交流,分享自己两周以来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第一本讨论书目为《论语》,一组的刘康带领大家诵读《论语•宪问》、《论语•卫灵公》。在阅读中,同学们重温经典,重温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道德,体会孔子之智慧。

本书的第一个议题,作为政治家的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政治精神。七组的徐建魁同学阐述了在孔子的政治观、价值观和孔子的精神力量。徐建魁同学认为,即使被冠上了政治空想家的称号,但在一些具体的政治实践理论上,孔子却是很实际的。价值观方面,这一章则进一步丰富了仁的内涵,将不欲、艺和礼乐也纳入了仁的体系之中。此外,徐建魁同学的发言还涉及了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孔子对士的忠诚的思考,以及孔子“不懈”的精神力量。第二个议题,君子之道的表现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十组的陈海鑫同学对此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孔子的“思于其位”“少说多做”“君子固穷”“君子求诸己”等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两位同学发言后,韩老师对我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韩老师指出,不光是《宪问》与《卫灵公》两章,我们还要把握每一章的中心思想,并以此尝试把握整本书的思路。《宪问》《卫灵公》两篇作为论语下半部分的两篇,与论语整个下半部分“若等级制度被破坏,会怎样”的主题相契合。在谈及这两章所涉及的孔子思想时,老师还援引岳飞的故事、聂树斌案等进行说明。

第二本讨论书目为《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由一组刘康主持。

本书第一个议题,介绍卢梭的政治哲学主张。首先由六组的蔡蔚然同学进行发言。蔡蔚然同学概括了本书的主要论述方面,即以“从神学政治论到政治神学论”为引,重新解构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之父”——卢梭心中的道德共同体,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而在卢梭百年后,另一个行走中的卢梭——罗伯斯庇尔——和他的雅各宾共和国,一同演义了道德理想国的诞生、昌盛直至覆灭。张星星同学则论述了卢梭的道德和争论,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道德的异化和她对理想国的一些疑惑之处。最后,刘康总结大家的发言,并为大家推荐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进行辅助阅读和理解。

第三本讨论书目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一组肖遥主持。

本书的第一个议题,五组的钟毓洁同学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新教观念的认识。钟毓洁认为,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经济伦理和文化伦理,韦伯对不同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它们的理性化程度加以详细的说明。不同的宗教对其信徒有不同形式的要求,如在禁欲主义的标准上。书上重点分析了新教的宗教文化,并竭力说明加尔文宗对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促进作用,钟毓洁同学对加尔文的财富观和天命观进行了尤为详尽的解释说明。

本书的第二个议题,理解资本主义精神。三组的李宏浩同学在对全书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之后给出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自己的定义,即“一种将“赚钱”视作最高美德,服从市场运作规律与规范的精神”。随后,杨欣桐同学也对她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阐述,尤其论述了她对其中的“理性”精神的理解。

本书的第三个议题,新教伦理如何对资本主义精神发挥作用。五组的薛睿杰同学和八组的马惜惜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薛睿杰同学梳理了书中所提到的优秀品质“诚实”“守时”“勤奋”“节俭”,并提出,稍加分析我们便会发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惊人的一致性。马惜惜同学则认为,新教伦理对传统主义有着全方位的冲击,并对儒家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王栋杰同学提出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即西方名著在翻译过后所产生的语言阅读障碍。李宏浩同学结合自己对本书内容的梳理过程和发言的准备过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刘康同学则提出应当结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进行阅读,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面对翻译问题,可以以语文的方式分析句子结构进行细节的梳理。

讨论结束之后,韩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韩老师指出,朱学勤先生的书中有许多专业名词及概念,建议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引用,一定要“切问而近思”,等到自身完全理解之后再尝试利用。而对于卢梭,韩老师在此书中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卢梭的生平,和对卢梭生平及思想的进一步了解。此外,韩老师还建议在读书中将自我融入作者之思想,并融入作者所处之时代进行考量,对专有名词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释,“大道至简”,不必产生畏难情绪。

休息十分钟后,由法援二组同学继续主持本次读书会。

第四本讨论书目为《论语》,由二组王雪主持,她带领大家朗诵了《论语季氏篇,阳货篇》,品悟其中的智慧。

首先,高怡同学就“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高怡同学从为人,处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为人要有所克制,有所敬畏,有所反省;处世要交益友,侍君引申为对待身边的人要察言观色,避免过失。接下来崔泽森同学就“三畏及现实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介绍了三畏内涵:畏天命表现为“畏君王”;畏大人与现代几乎完全一致,有能力,支配权。阿谀奉承、盲目崇拜与“畏大人”是不同的,畏大人较为理智;“畏圣人之言”应有所舍弃,现代不再需要圣人之言作为道德,但仍对现代有一定借鉴意义。并补充道任何思想道德体系都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仍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对旧时的道德伦理应加以改善,加入新的因素。最后韩老师进行点评,指出人要有敬畏之心,特别是法律人,要敬畏规则,敬畏法律,不能逾越底线,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韩老师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做出新解释:女子与小人指“小女孩和小男孩”,未成年的孩子是很难教导的,隐含意思是在学道过程中不要介意与老师之间的远与近,只要在乎自己学到了什么。

第五本讨论书目为《论自由》,由二组唐广主持。

首先,由周静同学梳理书目内容,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政治上取得了政权,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静同学的发言可以概括为五个部分:综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必要性,个性与自由,社会凌驾于个人自由的限度,具体几个例子探讨可行性。接着,三组王楚豪就“论自由的限度”这一议题进行发言。王同学首先表明对自由的想法:个人自由要与他人的自由相互联合,不是孤立的;自由满足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目的;对道德压迫保持警惕。防止以多数公众的名义压迫少数,尊重每人选择自由的权利。最后,十组汪颖宁同学就“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一议题发言:密尔所说的自由主义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功利主义:密尔混合义务论的观点,本书的观点是对功利主义做了修正。主持人唐广就大家谈到较多的问题“自由的限度”发表观点。韩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出点评:密尔讨论的问题是一个公共体对个体自由的压制。

第六本讨论书目为《密尔传》,由二组黄子珊主持。

王栋杰同学就“密尔是怎样练成的”这一议题发言,指出密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说明密尔思想的来源。介绍了密尔受到的教育和个人经历。密尔的优秀人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父亲对密尔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向式指引。密尔受多位不同的人的影响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研究精神伴侣的作用,并对女权主义进行研究。

二组的郭增晶主持了对聂树斌案的谈论。陈光同学发言:认为冤案平反困难的原因在于律师、法官的良知缺失问题。韩老师提问:如何做到不诱供不逼供。王栋杰同学回应:相关方法如安摄像头、律师必须在场、审核制度等。韩老师又指出:律师能否进入审查阶段;同意律师跟从嫌疑人的说法。接着方明同学发言:指出制度与人性的关系,不应只依靠人性的良知,应主要依靠制度(制度的缺陷、后续的监督),司法独立的问题。

最后,韩老师对本学期读书会做出总结,希望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估,坚持下去,量的积累必将引起质的飞跃。她提出几点要求:1.高度重视期末考试 ;2.不准作弊 ;3.在寒假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父母做家务,法院律师事务所实习,了解礼仪,看《南方与北方》电影、‘公正如何是好的’视频,读书,抄经典等。

首义校区本学期最后一次读书会在大家给自己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阅读经典”2016年首义校区秋季第八次活动纪要(本学期最后一次).jpg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电话:027-88387105
邮编: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