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阅读经典”2016年第三次读书会在首义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韩桂君老师亲自主持,14级陈启凡和15级成员参与,主要书目为《国富论》、《哲学的故事》和《孟子》。
首先,第一组同学就上周阅读的《国富论》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梗概。肖倩同学提出“国富论是在资本主义为了发展生产力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理论体系的背景下产生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在人的自利心的驱使下的必然结果,必然会导致交换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市场与政府如何运作的种种理论。虽然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逐渐暴露了局限性并被垄断主义思想取代,但他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后,同组的梁清钰同学在肖倩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提炼出此书的梗概,认为《国富论》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韩老师对两位同学的介绍给予了肯定。
随后,同学们踊跃发言,针对此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何诗妍同学提出,应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联系起来阅读感悟,从而领悟到书中的时代精神及精髓。且国富论在后世看来的确有其局限,但也是由时代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不能归咎于亚当斯密个人的局限。李帅聪同学提出国富论中扩大市场、自由贸易等观点即使是在今天依旧有着积极的含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完全由过分推崇自由经济造成,真正的导火索应该是二战。而罗斯福提出了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价值与影响依旧有待讨论。
此外,彭港涵同学就此书提出的两个问题也将现场的讨论引入高潮。他的两个问题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亚当斯密的有何不同及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否能证明亚当斯密的局限性。同学们就该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时此话题也引出了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探讨。彭港涵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说明除工资外都是被剥夺的剩余价值,利润是被资本家而不是被资本消费了。
最后,14级陈启凡同学在认真听过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者的凝结,承认是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承认资本创造价值;且人在市场经济中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信息的偏差,从而造成了实质的不平等;经济法认为市场不是自给自足的系统,市场也是有层次的,它优先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也能看到该理论的缺陷——它没有承认经济中的“边际效应”,应与宏观调控政策做更好的结合。
至此,关于第一本书《国富论》的讨论暂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读书会进入对第二本书《哲学的故事》的讨论环节。李帅聪同学作为第二小组的代表首先发言,概括分析了整本书的内容,并着重讲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李帅聪同学发言完毕后,韩老师进行了点评,谈到苏格拉底之死有不同的版本和“认识人自己”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要仔细读书,提高概括能力和发言的激情。
接着,同学们进入了下一本书《孟子》的探讨。程静怡同学围绕孟子第三篇上下的主要内容首先发言,论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民本”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并谈到了孟子的闪光点,即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杨豪同学根据程静怡同学的发言,指出孟子主张税收要因时而收;韦灵峰同学提出问题:孟子的政治政策的效果是否为书中描绘得那么好;余林倩同学进一步阐述了“仁政”以及“分工”的思想;卢丽彬同学讲述了滕文公厚葬父亲背后的政治意义,即要推行“孝”的理念。最后,韩老师对这本书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教育同学们要学习礼仪,呈现优雅和教养。
在三本书全部讨论完毕后,14级陈启凡同学向大家讲述了准备大创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习专业课的一些方法。
最后,本次读书会选出肖倩、程静怡、彭港涵、李帅聪、唐成五位同学为本次读书会的优秀读者,图书馆给予赠书作为奖励。
第四次读书会活动时间为4月9日上午8:00-11:30,地点为首义图书馆四楼会议厅,阅读书目为《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主义》以及《孟子》的第五篇和第六篇。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