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博雅教育百科读书会:读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6-04-25浏览次数:2

415日晚19点,博雅教育百科读书会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讨论与胡适先生有关的书籍,我们请来了对胡适有深厚研究的熊琦老师参与指导。

会议开始,同学们对《容忍与自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陈石同学首先阐述了东西方对自由定义的区别,西方主张自由基于划清权利界限,而东方则强调自由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容忍他人的意见。在这一点上刘果同学引用了《论自由》中对自由的界定,指出了《论自由》中的自由是一种普适的定义,而胡适所讲的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分。

接着,同学们针对自由权利行使时是否自私与民法中的私的关联性问题产生了联想。熊琦老师指出,民法以平等为基础,而平等是私的前提,民法中的私主张意思自治。在民法调整的主体中存在四种人,其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二,利己而不损人;其三,损人而利己;其四,损人又不利己。以上四种里只有第二种是正常的,其余三种都存在些许缺憾。故而自由权利的行使,利己而不损人,并不自私。

之后,在大家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时,肖郁钧同学提出了让大家嗔目结舌的观点:“我们真的需要容忍吗?”因为胡适师从杜威,信仰的是实用主义,在看待问题时,往往会注重其实际效益。当我们面对同性恋问题时,我们不再需要容忍,而是去调整;当我们遇到卖淫嫖娼时,我们会出于人性的本能劝其从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再需要容忍了。

 最后熊琦老师针对“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容忍是自由的土壤。”只有我们互相之间容忍,不排除异己,才能奠定好自由的基石。

在读书会接近尾声的时候,熊琦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读胡适先生的书的意义:一是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在思想足够巨大后我们便会形成对不同事物的自我认知,二是胡适的书可以穿越时间,我们研习经典时,观察写作的脉络结构最后与自己的知识架接从而提升自己,三是胡适的思想十分独特,不跟风,为我们独立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好的榜样。此外熊琦老师还教导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要一味追求方法,而要注重坚持,以民法学习为例,民法知识的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偷机不懈怠,持之以恒比方法的探求更有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对胡适先生“有疑处不疑,不疑处有疑”的探讨中,我们将会容忍异己,做到有疑处不疑,而对于学习,要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不疑处有疑的精神。 (尚嘉文 供稿)

 

读书月博雅教育百科读书会:读胡适的《容忍与自由》.png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电话:027-88387105
邮编: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