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士阅读之星Top5:陈萌 法学院 女生 借阅量112册
联系到陈萌时,作为一个研三的毕业生她正处于一个忙碌的阶段,当了解到是给大家分享一下读书体会时,她很热忱的答应了这次访谈。陈萌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是今年硕博士图书借阅排行榜上唯一的女孩子。酷爱阅读的她,带着一副细边框眼镜,斯斯文文,笑起来的时候人如其名,给人萌萌哒的感觉。
当问到她最近在做什么的时候,陈萌表示在处理毕业的相关事宜,在这期间都还在阅读美国政治学学者乔万尼×萨托利的《民主新论》。陈萌喜欢利用课余零散时间看书,也没有固定的读书地点,平时书包里会带一两本书,有空余时间就会找附近自习室或者去图书馆读书。
读书、社团和专业学习
根据陈萌一年的借阅量,平均2-3天就会阅读一本书,我很好奇她每天会有多少时间在阅读,又怎么分配读书、社团和专业学习之间的时间呢?陈萌很谦逊的笑了笑说,研究生期间读书的时间可能相对会更充裕一些,阅读的时间会更多一些。对于读书、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三者的时间分配,她觉得首先读书和专业学习是不冲突的,读书也是专业学习重要方式之一,花时间读书对于强化理论功底、思维训练都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对于社团本科期间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加入,但是不宜太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可以放在寒暑假实习期间重点提高,在校期间还是花更多的精力在专业学习上,多读书,读好书。谈及这个话题,她很感谢中南大培养了她阅读的好习惯,“很幸运大一时就加入了法学院韩桂君老师、郭倍倍老师等实施的博雅教育计划,从大一到大二我们每周末都会定点召开读书会,到大三会在法律援助中心担任志愿者,每周末读书会和案例讨论会交叉进行,老师们制定的书目涉及面很广,但都是经典,每周的读书会上同学和老师们交流讨论,三年积累下来,学到很多东西。
读书感悟
当下电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陈萌还是偏好纸质书,她觉得纸质图书一方面读起来记忆理解更容易,另一方面眼睛不容易疲劳。关于读书感悟,她认为阅读是需要戒浮躁、弃功利,保持平和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面临的选择有很多的情况下,让自己沉淀下来,在阅读中认知世界和自我,会让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陈萌将读书分成三个阶段,需要跨越“舒适区”、“安全区”进入“恐惧区”,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阅读要“有视野”,需要阅读打破自己既有知识框架结构的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领域或者熟悉领域,故步自封;二是阅读要“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她个人的阅读体验,陈萌推荐同专业的师弟师妹们可以先从部门法开始看起,看到一定阶段觉得很多问题无法在部门法层面找到答案,可以继续深入法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这样理解消化起来会相对容易。
毕业寄语
临近毕业,身边很多同学表示研究生三年一晃而过,没有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收获。归根结底,应该是“没有规划”。个人觉得,师弟师妹们可以给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大学生活制定一个规划,这个规划会让我们更专注于某个领域,而非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实则收获寥寥。有时候,过多的尝试反而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精力,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专注于其中,可能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陈萌说道:“读书的过程一定是孤独漫长的,它带给人的影响甚至是缓慢的,但对思维方式乃至性格的影响却又是必然发生的。(梁艳棋采访)
推荐书目:
1.[法]莱昂·狄骥:《法律与国家》,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推荐理由:作为一位关注社会事实的法学家,狄骥力图将先验的、形而上的概念从法学领域中摒除,继而引入社会学方法。在该书中,狄骥聚焦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革,提出“现代公法的核心概念是公共服务,而非主权”这一核心命题,开创“公共服务学派”,为法学研究社会现实提供理论资源,并提供全新的研究范式。
2.[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推荐理由:这本美国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以现实的考量、常人的直观经验,诉诸历史理性检验,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运行的内在机理,最好地表达了美国立宪建国的根本意旨。因其为联邦党人围绕在美国宪法中确立联邦制度进行辩护的产物,由此也带有独特的论辩色彩和修辞味道,较为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达成共识的全过程。
3.[美]彼得·海勒斯:《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理由:作者将写作的焦点置于一个普通、“一切也都处在边缘的城市”——重庆涪陵,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一个特定的时期,以及一群普通的人群,让人很惊喜的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也从未发现的民族特质或生活习惯。这本书就像一个导师,它从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但我们却又从未觉察到的中国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接受,而忘记思考每一个价值观、每一个活动、甚至每一条规则存在的合理性与意义。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推荐理由:勒庞不失远见地预言人类将进入群体时代,并深刻意识到这种缺乏个性和理性的群体心理所带来的危险。他将“种族的特性”作为讨论群体心理的基本出发点,并视其为某种历史性的、文化的概念,颠覆了历来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推崇的自然科学式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尖锐地指出推动群体变革的唯一因素为“种族特性”之上的“民族气质”的变化。
5.[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推荐理由:合法性问题一直都是公权力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行政国背景下的自由裁量权的合法性与控制问题更是如此。斯图尔特极为敏锐地指出,传统的行政法“传送带”模式尚未触及积极行政的一面,亦无法为行政机关日益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提供合法性资源。在分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各类原理和模式之后,作者前瞻性的以提出利益代表模式解决自由裁量权合法性与控制问题,而这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也为后来各国司法审查制度与行政过程所吸收。
6.[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理由:作为与分析法律实证主义论战的代表作,德沃金在《法律帝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批判性论断。其尖锐地指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语义学之刺蛰中,并开出“良方”—法律解释理论,尤为精彩之处在于,德沃金通过类比法律及其发展方式与连环小说的创作方式,深刻阐释了“什么是对我们的法律实践的最好的解释”这一法哲学根本问题。
7.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推荐理由:该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四篇,以书信随笔的写法将美国制宪过程娓娓道来,文字朴实。独到之处在于,作者以一个外乡人的视角带领读者认知美国政制与文化,通过讲故事传达对美国宪政设计的思想土壤、理念以及机遇的思考。
8.托马斯·潘恩《常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理由:虽然只有50多页,但书册之薄丝毫无法掩盖思想之重。潘恩以坚定、无可辩驳的文字批判了英国君主制,酣畅淋漓地向民众阐释北美大陆独立之意义。正如书名一样,常识在所有见识中最为珍贵,简单却不乏深刻,它道出大多数人困惑抑或因怯懦而不敢说的真相。
9.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理由:规则是重要的,规则是什么同样重要,我们可能无法断定什么规则是最好的、最为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精神,而这些“原则”、“精神”恰恰是这本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之所在。这本书更像一本“词典”,在结合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揣摩、研究其具体应用,会成为文明议事和高效决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10.龙应台《野火集》,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推荐理由:以无数排比句和反问句组成的一篇篇文章,文字因炽烈和粗粝而突显出力量,一张张上世纪80年代情绪的缩影,如今看来,力量不减,甚至更有力量。作者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人、一类具体的事,以敏锐的视角洞察批评,而那些描述的场景依然在当下中国上演,看得见、亦触手可及。